第192节
作者:姽婳晴雨      更新:2023-03-15 19:06      字数:7728
  “房子还早着呢!不过,我们决定在庄子上开辟一个菜园出来,种些当季的蔬菜,专门供应唐古和周边地区。绿叶菜生长周期短,十天半个月之后,说不定就能上市了!”
  余小草早就想扩大蔬菜种植范围了。家里院子里的那几亩地,已经渐渐供应不上唐古和府城的珍馐楼了,唐古镇上来采买蔬菜的大户,除了姚家这样的老人,都停止供应了。那些吃惯了余家蔬菜的人家,怨声载道的。
  现在,周家在码头又开了一家珍馐楼,比唐古和府城的规模都要大,而且还是集住宿、饮食、洗浴为一体的综合大酒店。周三少忙里偷闲,特地跑到东山村,缠着她一定要排除万难,保证珍馐楼港口店蔬菜的供应,争取一炮打响。让那些来往的客商,只要一到唐古港口,就想到珍馐楼……这么一来,扩大蔬菜种植迫在眉睫!
  好在余家的庄子,距离唐古和府城都比东山村近,而且庄子前就是一条唐古直通府城的官道,运输也比较方便。她跟老爹商议过了,先在庄子上开辟出十亩的菜园,找两户细心又忠心的人家管理着。以后,庄子上的菜地,供应府城、唐古两地的酒楼和人家。东山村距离港口近些,家中院子里的蔬菜,就专门供应唐古港口的珍馐楼!
  第四百一十章 死心塌地
  说干就干,余小草找来李寡妇母子,还有刚买下庄子时,她家男人断了腿的那家。那家男人腿好了后,有些跛,但不影响干活。这两家,对于东家对她们的照顾感激在心,忠心程度比其他佃户要高些。
  尤其是李寡妇母子,去年秋天分了三亩良田,精心伺候着,收获的时候竟然在庄子里拔得头筹,以亩产平均六百八十斤的产量,拿到了东家给的一亩地一两银子的奖励。再加上一千多斤小麦良种,这才半年就收入十三两银子。
  听说下半年的玉米,交完租子后也按市价回收种子,这么一来,一年至少有二十多两的进项。这是她们孤儿寡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。干上几年,她家儿子娶媳妇的钱就不愁了!
  当李寡妇母子和刘大壮(瘸腿的佃户)一家,被叫道东家面前的时候,庄子上的佃户们都议论纷纷:“这两家是咱们庄子上劳动力最少的,伺候的田地不多,你说东家是不是准备把他们赶走,重新雇几家过来?”
  “不可能吧?东家和东家小姐都是心善的,去年分田地的时候,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和大一点的孩子,都分了地。李寡妇母子俩不是还得了东家的奖励吗?”
  有眼红她家奖励的佃户撇撇嘴道:“两口人才伺候三亩地,换成我比她们伺候得更精细!李寡妇母子俩分了十几两银子呢,即使被赶出去也不至于身无分文。”
  “其实刘大壮虽然腿瘸了,可一点都不耽误种田。他儿子也十六了,勉强能算个成年劳动力。他家媳妇也是个能干的,不至于收了田把他们赶出去吧?”
  现在庄子上十六户人家,谁都不舍得离开 余家的庄子。且不说东家仁慈,蝗灾颗粒无收的时候,不但不收他们的租子,还通过雇长工的方式补贴他们。在附近的村庄和别的庄子的佃农都面黄肌瘦卖儿卖女的时候,他们能够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。
  今年夏收更是让人欢喜,村里地最少的人家,也有十几两银子的进项,地最多的庄头一家,把种子卖给东家后竟然收入了八十两!这么下来,他们一家一年一百两银子的进项是有的!
  跟着余东家,他们修了八辈子的福啊,好日子不远了!过不几年,他们攒了银子,就可以在附近买房置产,不再是没房没田的佃农了!这都是托了东家的福,弄来了高产的种子,他们交了租子后才能剩下这么多。
  庄子上的佃农,大多数都是从前东家过来的。那时候的日子,只能说饿不死。交完租子一亩地顶多能剩下百斤左右的粮食,卖出去每斤才不过四五文钱,一亩地顶多有五六百文的收入。佃农们收获了麦子,却不舍得吃白面,换成粗粮,才算能勉强填饱肚子。
  哪像现在,每家几十两银子的进账,就是一年到头吃白面白米,也吃不完啊!有银子在,再也不用担心吃不上饭饿肚子的情况了,还能时不时地买些肉回来,给孩子们打打牙祭。过年过节,也不用抠抠搜搜的,每年还能给家人添置些衣裳……
  见李寡妇和刘大壮两家人被东家叫去,佃农们都替他们感到可惜。东家雇人当然是要选择能干活的,大家都能理解。怪只怪这两家人手少,帮不上东家多少忙……
  李寡妇母子此时心情无比忐忑,如果是前东家的话,早在她男人死过以后她们母子就被赶出去了。现在的东家和小姐心善,不但留下她们,还按照二等劳动力给她们母子分了地。三亩地虽然不多,如果精心伺候的话,她们母子不至于饿死。
  夏收后,自家的收入,让李寡妇吓了一跳。心中无比忐忑,这样好的日子会不会是她在做梦?会不会在醒来后,一切都成了泡影?
  一听说东家把她们单独叫过去,一起的还有刘瘸子三口人,她的心顿时凉了半截。难道东家嫌她们两家累赘,终于要把她们赶出去了吗?再看看刘瘸子一家三口,也一脸惊慌和担忧。
  余小草见两家人一副惶惶然的表情,立刻安她们的心,开口道:“别怕,叫你们来是有新的差事交给你们!”
  李寡妇和刘大壮一家面面相觑,你看看我我看看你,终于李寡妇怯怯的开口了:“东家小姐,您……不是要把我们赶出去?”
  “赶出去?怎么可能?你们两家分的地伺候得都不错,产量在庄子上占前三的,这么能干的人家,要是赶出去了,岂不是庄子的损失?”余小草一愣之下,马上绽开一抹安抚人心的笑,给了两家一个定心丸。
  两家人听了,心中的大石头顿时落地了。刘大壮憨憨地脸上终于有了一抹笑颜色,他搓了搓手,问道:“东家小姐,您叫我们干什么,我们就干什么!跟着东家和东家小姐,我们干得安心!”
  余小草给他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,道:“不知你们可听说东山村的早熟蔬菜?”
  刘大壮毕竟是个男人,平时农闲的时候,会到镇上打打零工。他忙不迭地点头道:“听过,听说过!我听说镇上珍馐楼用的都是东山村的蔬菜,刚开春的时候,一盘炒青菜都要一两银子呢!还有镇上的大户人家,打破头就为了抢一个从东山村买菜的名额。镇上的姚老太爷,因着自家的蔬菜都是东山村供应的,在镇上可有名了……可惜东山村蔬菜种植的面积太小,不能供应镇上所有人家的吃用……”
  余小草赞许地看了他一眼,见李寡妇母子一脸惊讶和羡慕,便道:“你们应该知道,我们就是东山村的……”
  刘大壮睁大眼睛,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:“东家小姐,难道那些蔬菜,出自东家之手?”
  “不错!早熟蔬菜是我们家琢磨出来的,要不是种蔬菜和西瓜赚了点钱,我们普通农民出身,哪辈子能赚到这么一处农庄?”余小草也不怕把底透给他们。要想让人死心塌地跟着他们干,就要给人树立起信心,能够过好日子的信心!
  “西瓜?东山村畅销的西瓜,也是东家种出来的?”别说刘大壮了,就是很少进城一次的李寡妇,也禁不住惊叫出声。东家一家也太有本事了,从普普通通的村民,到田庄的主人,只几年功夫。也不怪,东家种啥啥畅销,就连种小麦都比别人高产。两家人更是坚定了跟着东家有好日子过的决心!
  “东家小姐,要我们做什么,您尽管吩咐!”刘大壮首先表决心。
  “是啊,是啊!”李寡妇也连忙应道,生怕自己一迟疑,被东家小姐嫌弃,不把新任务分给她们了。
  余小草笑着点点头,道:“你们也知道,东山村刚刚经历过一场灾难,蔬菜被毁了大半。再想重新弄起来,恐怕得明年开春了。咱们庄子上地多,我看了看有不少地方都适合种蔬菜。所以……”
  刘大壮秒懂,立刻道:“东家小姐的意思是……让我们两家帮忙管理菜地?”
  没想到刘大壮看着憨实,人还挺机灵的嘛!余小草就喜欢跟聪明人打交道,心不累。她赞许地看了刘大壮一眼,道:“不错!相信你们两家都有种菜的经验,伺候菜地对你们来说不算难事吧?”
  “不难,不难!”李寡妇听说余家蔬菜供不应求,肯定不会找不到市场,连声应道。的确,庄户人家房前屋后谁不种点蔬菜?只要伺候得精心,还能种不好吗?
  余小草笑道:“放心!咱们第一年先不种多,每家先试种十亩。别担心,我们家的蔬菜种子是经过改良的,不用施肥还不生病虫害,只要平时勤快点儿,每天浇浇水除除草就行!浇水的事,也不用担心,我会让我爹请人在菜地旁打两口井,专门供菜地使用……”
  不用施肥不用除虫?蔬菜能长好吗?两家人心中充满疑惑,神态上自然带出几分。余小草也不解释,等蔬菜种出来后,事实胜于雄辩!
  第二天,余海便请来了打井的工匠,在选定的菜地旁边开始打井。因着急于把蔬菜种下去,余海号召庄子上所有的佃农,先把这二十亩菜地给翻了出来。李寡妇和刘大壮两家人,一家分了八亩,一家分了十二亩。他们从早到晚泡在地里,把大一些的土块用锄头敲碎,草根杂物都细心地挑拣出来。
  尽管东家小姐说不用施肥,两家人还是把自家沤了大半年的粪肥,挑出来晒干,敲碎成粉末,洒在自家的菜地里。东家小姐说了,地里一成的收入归他们。
  刘大壮还特地打听了一下,一亩菜地一个月最少能收十几两银子呢,那岂不是说他们家一亩地一个月至少有一两银子的收入,十二亩地就是十二两银子,一年除了四五个月天气寒冷不能种蔬菜的因素,他们家一年也有八九十两银子的进项!这还是按最少的算,初春时候菜价贵上好几倍,他们的收入也会随着翻倍的!
  李寡妇听他这么一分析,干劲更足了!菜地收拾得越精细,产的蔬菜就越多,她们的收入也越多。即使累一点,也值得!
  第四百一十一章 没有对比没伤害
  阴阴夏木,归鸟啼鸣,漫天彩霞如颜料染过,映照着田里忙碌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,显得多彩动人。
  田埂边,一道芝兰玉树、龙章凤姿的身影卓然地立着,把身边那个纤瘦的影子映衬得更加娇小。两人正是刚刚从京城押送高产小麦种子回归的朱俊阳,和在田边监督佃农们种植玉米的余小草。
  “呶!这是朝廷收购种子的银票,总共是五千两。收起来吧!”这次回京,朱俊阳上报唐古小麦的产量,整个朝廷都震惊了,也喜坏了皇上和一帮忧国忧民的大臣们。
  要说玉米的高产,那是因为这种粮食本身就是高产作物,再加上精心种植,群臣虽然有些惊讶,却没有现在那么不敢相信。
  京城皇庄的试验田,刘尚书听说唐古那边种下了冬小麦,也耕种了一部分。麦种选的最好的,田地的肥料施得足足的,经年的老农照看着……即便一切都做到了极致,产量依然没有突破四百斤。
  而唐古的田地,刘尚书也带着手下去看了,土地并不比皇庄肥沃,麦种也都是从京城运过去的,伺候田地的人是雇的长工……无论哪一样都比不上皇庄试验田的精细,可人家亩产达到了六百斤,几乎是皇庄产量的一倍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
  肯定不是因为阳郡王,京中谁不知道阳郡王不知因为什么原因,从小被拘在王府或者别院中,即便出门身边也有高手亦步亦趋地跟着。如果不是被皇上硬逼着接下种植玉米的差事,说不定这辈子都没机会跟田地粮食打交道。属于那种只知道米饭、馒头,不认得稻谷和小麦的主儿。
  刘尚书认真总结对比了一下,唐古跟皇庄唯一的不同,就是由余家人主事。他特地向阳郡王打听了一下,距离唐古那八百亩田地不远的余家庄子,也获得了高产。附近的庄子纷纷向余家预定良种,小麦的种子被炒到了五十文一斤的高价。
  刘尚书特地对比了皇庄产的小麦,和唐古运过来的粮食。发现唐古田地产的麦粒,比皇庄上要大一圈,而且颗颗都跟小胖子似的,饱满的很。阳郡王带回来的麦穗,也让他惊讶,居然跟成年男子中指差不多长,几乎是皇庄出产的麦穗的一倍长。难怪产量会高上许多。
  如果这样的小麦作为麦种的话,明年会不会是个大丰收呢?哪怕亩产能达到五百斤,也是不小的进步啊!别说五十文一斤,就是再高些也有人愿意买!
  为了进行彻底的对比,皇上还特地让人把两地的小麦磨成面粉,做成了馒头,在朝堂上请众大臣品鉴。人比人得死,货比货得扔。皇庄的小麦面粉做成的馒头,在唐古的馒头面前,简直成了不起眼的小丫鬟。
  皇庄的如果单看倒没有什么,是家常吃的普通馒头,味道还算不错。可跟唐古的馒头一比,胜负自知。唐古的馒头白白胖胖,散发着诱人的香味。吃进嘴巴里有嚼劲,有股甜丝丝的味道,口感极佳。即使不就什么菜,也能吃上一个,根本停不下来。
  两笼馒头,皇庄的大臣们只尝了一小口,而唐古的那笼却被吃了个精光,有两个武官甚至为了最后一个馒头,争得脸红脖子粗,差点没打起来。
  坐在龙座上的朱君凡,吃了半个馒头,意犹未尽。自从穿到这儿,吃的馒头都是皇庄上的那种,因着没加漂白粉,看着有点黑,吃在嘴里粘粘的,一点都没有前世富强粉的好口感。直到今天,他终于吃到了比较可口的馒头,白白的,松松软软,香喷喷的,比他前世吃的馒头还要好吃。
  这肯定是那个穿越小老乡的功劳,不知道她是怎么把小麦改良成现在这样的?还是……她有个能够种植粮食的洞天福地,作为穿越的福利?小说上不都这么写的吗?——《带着空间来穿越》《穿越空间种田》《随身空间之良田千顷》……朱君凡在宝座上yy着,全然没注意手下的大臣为了一块馒头快要打起来。
  苏然见自家主子云游太虚去了,忙咳嗽两声,提醒他关注下面两位将军一下。太丢人了,又不是贫民区的乞丐,为了一块馒头,至于嘛?!
  朱君凡回过神来的时候,两个加起来岁数超过一百岁的老将军,已经开始扭打起来。他重重地清了清喉咙,两位老将军身边的人赶忙把人拉开。看到皇上脸色不好,朝堂上立刻安静了下来。只剩下两个老将军粗重的呼吸声清晰可闻。
  朱君凡哭笑不得,道:“看来,众爱卿都青睐于唐古庄子上的小麦良种。朕亦然!同样的种子,种出来的粮食却有截然的差别,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”
  群臣立即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,有的说是水土的原因,有的说是气候的因素,有的说是管理者的缘故……刘尚书这时候发挥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魄力,把群臣说的因素都一一驳斥回去。
  讨论出的最终原因有点玄幻,和又无法让人反驳——只要余家参与的粮食种植,似乎都与众不同。早春的蔬菜啦、甘甜的西瓜啦、蝗灾之际玉米不欠收啦、种出的小麦高产啦……事实胜于雄辩。那些早先极力反对余家入朝为官的,也偃旗息鼓,不再出头了!
  朱君凡笑了笑,道:“这余家的确挺有本事的!尤其是余家小姑娘!朕都听说了,种蔬菜、种西瓜、种玉米和这次种冬小麦,都是余家那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姑娘提议的。看来,余家真正有本事的人,正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丫头啊!”
  “皇上,余家的男人入朝为官臣等不反对。可是……如果皇上抬举一个小丫头,只怕臣民们会有微词……”杨御史又跳出来了。这人也一根筋,不撞南墙心不死。
  朱君凡哈哈笑道:“微词?只要天下百姓能够丰衣足食,朕还怕什么微词?想当年朕还只是黎王世子的时候,建船厂,造大船,不也有不少臣子说朕劳民伤财吗?朕亲自出海寻回高产饱腹的番薯时,那些微词不攻自破。如果没有当初朕兴建远洋船舶,现在哪里有高产的番薯、玉米和土豆?”
  “皇上圣明!”群臣们躬身应道,对皇上的远见心服口服。玉米和土豆尚未得到推广,番薯的重要性他们是有深切体会的。北方连年大灾,死去灾民的人数却远远小于往年,而且能够很快地恢复生息。除了皇上仁慈减免赋税外,就是因为有高产又不挑地的番薯,灾民们才不至于因没有粮食而饿殍遍地。
  “朕登基以来,重视民生,一直在寻找和提拔农事方面的人才,就为了普天之下的百姓,能够吃饱肚子穿暖衣服。现在,有了一位种田的奇才,难道要因为她的性别而放弃吗?”朱君凡很走心地质问道。
  群臣忙躬身不语,杨御史还很没眼色地梗着脖子道:“皇上,可以封赏她的父兄……”
  “杨爱卿,此女尚幼,这几年还可以辅佐她的父兄从事农事。过几年她长大了,要是出嫁了呢?她的父兄占着职位,却不能给老百姓谋利,难道我们大明封赏的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吗?”朱君凡口气重了,几乎用质问的语气问道。他最恨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蛀虫,他继位以来挖出了不少这样的官员,可尸位素餐的人依然存在,让人防不胜防。
  杨御史还想反驳,可被皇上说得一时词穷,拧着眉毛不知道在想些什么。其他的大臣见皇上龙颜大怒,更不敢再多说一句。
  朱君凡轻轻叹了口气,道:“这件事,等朕召见过余家父女再议。俊阳,你带过来的小麦,给众位大臣每家送一百斤,算朕赏赐大家的!”
  “皇上,不可啊!!”群臣心生欢喜,正要叩谢皇恩的时候,户部的刘尚书跳出来,用生命阻止皇上的旨意。
  朱君凡心累啊,叹息着道:“刘爱卿,你又有什么‘高见’?!”
  “皇上!阳郡王送回来的小麦,粒粒饱满,是不可多得的良种啊!臣以为,这些小麦应该作为种子,在京城及周边试种。皇上,您试想如果这些种子种出了高产的小麦,并且推广到全国,能养活多少百姓啊!臣以为,这些小麦应该作为良种储存起来,而不应该当做粮食吃进肚子里啊!”
  群臣还在回味着刚才白胖胖的馒头的滋味,皇上说赏赐给他们粮食的时候,心中不禁心花怒放。一百斤小麦至少能磨出七八十斤面粉吧?那得蒸出多少馒头来?足够他们吃个够了!这刘尚书也真是的,简直损人不利己,要皇上收回成命!皇上,您千万要顶住啊!!
  有这么个全心全意替老百姓着想的臣子,朱君凡欣慰的同时也感到心累。其实,刘尚书说得都挺有道理,可是自己手下这些替他分忧的大臣,难道他连一袋小麦都做不得主封赏给他们吗?
  第四百一十二章 你是爷的天使
  “刘爱卿!阳郡王运回的小麦不下于五十万斤,满朝文武一人一百斤,才不到一万斤而已。小麦良种虽然重要,可也不差那点儿!”群臣们附和地点点头,目光如刀子般射向刘尚书,仿佛他是犯了众怒的罪人一般。
  见刘尚书还想说什么,朱君凡忙道:“苏总管,传朕的旨意,宣余氏父女进京!刘爱卿,朕把余家父女分到你手下做事,专司农事。以后还愁没有高产的种子吗?说不定,将来稻谷、黄米……都能改良出来”
  一听种田能人余家父女被分到户部,刘尚书顿时喜得好像捡了八百两银子似的,不再纠结于那万儿八千斤小麦种子了。正如皇上说言,有了这两块宝,以后优良的种子要多少有多少!
  下朝后,刘尚书拉着跟余家父女最熟悉的阳郡王问东问西,朱俊阳被他烦的都快翻脸了。最后,刘尚书终于回到公事上:“阳郡王,余姑娘有没有说这些小麦,如果作为种子的话,能不能延续高产?”
  同样的话,朱俊阳也曾经问过小草,小草给出的回答是:如果是一代种子的话,她能保证至少产量在五六百斤左右,如果二代种子的话,她就不能保证了。
  她也没办法,灵石水的灵气能支撑着这些种子发芽抽穗,产量应该不会太差,可结出来的小麦,再作为种子种下去的话,她不知道能不能继续高产下去。
  朱俊阳也是这样跟刘尚书回话的。这样的答案,刘尚书觉得有些惋惜,不过有了一代种子的高产,二代种子应该不会差到哪儿去的。至少要比普通种子有 优势些。再说了,再产出的小麦,即使不能作为种子,还是不愁卖的。至少它磨出的面粉做出的面食味道极佳!
  第二天,朱俊阳借口要主持唐古庄园玉米种植工作,又离开的京城。朱君凡笑骂一句:“男心外向,男大不可留!”
  他这个小堂弟,一有空就往唐古封地跑,派给他的任务虽说每次都能顺利完成,却极力把差事压缩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,而且是一完成就要求休假,撂挑子往唐古跑。以前还以为这小子孝心可嘉,省出时间去陪他母妃呢。现在看来,这小子终于开窍了,知道讨女孩子欢心了。
  臭小子,眼光不错,在他这个小老乡还是花骨朵的时候,就整天守着防着,生怕被同样有眼光的人给摘走了!
  朱君凡想到自己被敲走的那五千两银子,忍不住一阵气愤。该死的臭小子,居然把唐古的八百亩庄园送给了余家小姑娘。看来,为了讨人家小姑娘欢心,他这个小堂弟下了血本了。八百亩的田地,说送就送,不带心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