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兄何故造反? 第443节
作者:月麒麟      更新:2024-06-10 19:00      字数:3948
  第547章 我说某人不是龙套吧
  内阁当中,朱鉴这么一开口,李实倒也不辩驳,只轻轻的点了点头,道。
  “朱阁老说的是,是老夫考虑的不妥当了。”
  说完,便不再说话,依旧是一副万言万当,不如一默的架势。
  事实上,如今的整个内阁,或者说整个朝廷当中,李实是最感到惶恐的人。
  和朱鉴一到内阁都锋芒毕露不同,虽然现在已经真正入阁将近半个月之久,但是李实还是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。
  跟这房中这么多宦海沉浮多年的大臣不一样的是,李实他是实打实的官场新人。
  正统六年,李实举乡试解元,次年,会试及第,正式进入仕途,初授御史,历三年后,因敢言直谏,不避权贵,在吏部的考绩为优等,被调回京中任礼科给事中。
  此举对于他来说,是擢升,也是打压。
  礼科相对清闲,而且,给事中有共有七八位,上头还有都给事中,所以,他到了礼科,只能重头做起。
  但是,直到那个时候,他的人生轨迹还很正常,算得上是一步一个脚印,走的踏踏实实。
  那时他初入官场,虽然敢言直谏,但是也得罪了不少人。
  有些时候,坐冷板凳,也是一种保护,所以,他的心态也十分平和。
  毕竟,他还年轻,未来有大把的时间。
  但很多时候,命运就是如此神奇。
  土木之役,瓦剌之战,太上皇北狩,一桩桩的大事接踵而来,让整个朝堂动荡不安。
  李实,这个在礼科坐了近五年冷板凳的人,忽然之间,就被拔了出来。
  甚至于,他都不知道为什么被选出来。
  然后,因为要作为副使出使瓦剌,所以,他被从一个普通的礼科给事中,超擢为礼部右侍郎。
  应该说,这已经算是了不得的跨越了。
  从一个普通的科道官员,一跃迈入三品大员的行列,若非是因为出使瓦剌凶险重重,又的确需要相匹配的品级,这样的擢升,是必然会被参劾的。
  但是,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,自己的机遇竟远远不止如此。
  他和朱鉴不一样,朱鉴是降级匹配使团,而他却是升级匹配。
  所以,按照道理来说,即便是迎回了太上皇,他能够得到的封赏,也是远远少于朱鉴的,毕竟,从一个礼科给事中,擢升为礼部侍郎,已经是很大的恩赏了。
  就算不比朱鉴,罗绮的资历也要比他深厚的多。
  他们三人当中,只有罗绮是没有擢升也没有降级,刚好匹配副使的位置。
  因此,在两个副使的功劳差不多的情况下,李实本以为,朱鉴之后,最大的好处会落在罗绮的身上。
  至于他自己,还是那句话,一个礼部侍郎,已经让他很满足了。
  要知道,他今年才不过三十八岁,就算是在三品侍郎的位置上熬十年,也不过四十八岁,仍然是正当壮年。
  但是,谁也没有想到,入阁的竟然是他。
  这段日子,朝野上下议论的最多的,除了为朱鉴鸣不平之外,还有就是觉得他撞了大运,德不配位。
  毕竟,论资历,论关系,乃至于论功绩和能力,朝中比他有资格入阁的并不少。
  所以,和朱鉴的锋芒毕露刚好相反,李实现在要做的,就是尽量的低调处事,收敛自己原来的耿直性子。
  萧规曹随,对他来说,才是最好的办法,至于在内阁当中的职权大小,至少对现阶段的李实来说,并不重要。
  朝廷不可能出现一个不满四十岁的首辅。
  所以,他只需要本本分分的做好自己的事情,待得年资到了,仕途上自然会水到渠成。
  因此,对于朱鉴的驳斥,李实并没有任何的不满,反倒感谢他把自己从这桩事情中摘了出来。
  反正,他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了,但是,成不成的,就不由他一个排名末位的新晋阁臣来决定了。
  当然,最好是不成。
  这样,这件事情不论出什么状况,就都和他无关了。
  他的这番态度,早在内阁诸人的预料当中,因此,也没有人感到意外,倒是朱鉴这次这么早就表明了看法,略有些出乎意料。
  要知道,朱鉴入阁虽晚,但是资历深厚,各种功劳加身,所以一入阁,大家就默契的认为,他应当是内阁中排位仅次于首辅和次辅的。
  这一点,在加衔上其实也能看得出来。
  在朱鉴李实入阁之前,天子加封东宫六傅,六部七卿所得为太子三师,内阁诸臣所得为太子三少。
  其中,王翺和俞士悦二人,被加封为太子少师,江渊和张敏则被加封为太子少傅。
  虽说太子三少品级一致,但是通常朝中默认,太子少师的含金量比太子少傅更高。
  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,朱鉴入阁的时候,他的加衔就是太子少师。
  而且,或许是为了平复朝野物议,天子在加尚书衔的时候,也给了一个相对比较靠前的户部尚书衔。
  如此一来,朱鉴和俞士悦这个次辅,官职上基本就完全一致了,只不过一个是谨身殿大学士,一个是渊阁大学士而已。
  这般情况下,二人自然容易对上。
  本来,其他的阁臣还有心想要发表一下看法,但是,朱鉴这么一开口,他们便默契的止住了话头,好整以暇的准备看好戏。
  果不其然,李实低头的声音刚落,俞次辅的声音便已经响起,淡淡的道。
  “孟俊虽是世家出身,但此人贪花好色,素不堪用,前年兵部同五军都督府考校武将,此人骑射技艺被评为下等,谋略书也仅是中品。”
  “早在一月之前,便有人举荐过此人,当时五军都督府便出具了解释的奏疏,只不过,当时朱阁老尚在宣府,对朝中诸事一时不明,也是有的。”
  “只是老夫想说的是,内阁主掌票拟,事务繁杂,涉及到方方面面,这一点和地方或者部院不同,朱阁老新入内阁,可以体谅,但是,既入了内阁,自然要多用些心,不然耽误的,可是朝廷的政务。”
  这话软中带硬,看似是告诫,实际上却暗含嘲讽之意。
  这些日子,朱鉴在各种政务上屡屡和俞士悦为难,就算是泥人也有三分火性,何况他一个堂堂次辅。
  别忘啦,俞次辅入阁之前,干的可是大理寺卿的活儿,从来只有他为难别人的人,何曾被人这么欺负到脸上。
  京中流言纷纷,都说这个次辅的位置,该朱鉴来坐。
  可别忘了,他朱鉴还不是次辅!
  朱鉴如此锋芒毕露,但是,俞士悦又怕他不成?
  所以,甫一开口,两人便是夹枪带棒的。
  被俞士悦这么嘲讽了一番,朱鉴的脸上也有些挂不住,但是,他也知道,孟俊此人,能力的确欠缺,所以,只能轻哼一声,道。
  “如今是阁议,自然是各抒己见,有何错处说出来便是,既然次辅觉得孟俊不妥,不知次辅可有何高见?”
  俞士悦眯了眯眼睛,脸色没什么变化,但是心中却不由冷笑一声。
  他早就等着朱鉴这句话了。
  由于太后和太上皇的原因,这个南宫护卫统领,天子不便直接指定人选,所以就命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主持,群臣举荐。
  这些日子,朝中纷纷扰扰,从各种渠道举荐出了少说十几个人。
  对于各个候选人的状况,俞士悦当然是心里有数的。
  就拿这次最终候选的六个人来说,其中三个是朝臣举荐,三个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举荐。
  前者之一,就是朱鉴所说的孟俊,举荐人是宁远侯任礼。
  京中这段日子发生的事情不少,这位任侯爷,又在宣府得到了太上皇的倚重,所以立场根本不必多想。
  至于剩下的吴良和于广,前者曾跟王振有过旧交,后者,则和阳武侯薛家有姻亲关系,他们被推出来是谁的意思,也是心知肚明的事。
  至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举荐的三人。
  须知,这件事情名义上是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共同主持,但是,兵部的于尚书不在京中,侍郎俞山一副得过且过的样子,事情自然都落到了五军都督府手里。
  军府这边,具体负责此事的,则是天子一手提拔起来的靖安伯范广。
  所以,推出来的人,自然也是天子亲信。
  李玺,虽非嫡脉,但实打实的是丰国公他老人家的亲孙子,至于杭昱,干脆就是宫中杭贵妃的父亲。
  唯一一个孙勇,是从京营当中拔擢出来的,此人原本是边将出身,承袭父亲的百户之职,后因在瓦剌之战当中死守倒马关,阻挡了也先的进攻步伐,给紫荆关争取了时间。
  朝廷论功,将其调到大同充任参将,其后,他又追随定襄侯郭登,参与了沙窝之战,斩首数十级,因此被郭登举荐,调入京中任指挥佥事,统领团营。
  可以说,这个孙勇,是真正的沐浴当今天子恩典,一步步从低位走到现在的。
  他最大的好处,就是身家清白,背景干净。
  一样是借着瓦剌之战的机会,他从一个区区百户到如今的指挥佥事,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,和京中的各家勋贵,都没有任何的牵扯。
  唯二有过关系的,一个是按察使曹泰,另一个则是定襄侯郭登。
  这两个人,前者已经战死在倒马关,后者则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同城,和京中没有什么联系,所以这个孙勇,是真正的干干净净。
  范广将他放出来,一方面是因为此人的确勇猛过人,另一方面,自然也是因为,自孙勇入京便在他手下效命,时间虽不长,但却算自己的嫡系。
  李玺和杭昱二人,身上的烙印太明显,所以实际上,范广真正想推上去的人,就是这个孙勇。
  想来,这也是天子的意思。
  暗暗的看了一眼,不知何时已经进了房中,在后排旁听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成敬,俞阁老嘴角浮起一丝笑意
  今天他就要好好教一教朱大人这位内阁新人,到底,在内阁在怎么办事!
  “各位都清楚,太上皇的护卫至关紧要,羽林后卫乃是刚刚成立,其中人员繁杂,不仅有二十六卫和锦衣卫划拨出的精兵,也有京营当中的精兵。”
  “如此一支京卫,必须要悍勇过人,且身负战功之人,才能升任,切不可拘泥于旧例,从京卫体系当中选拔。”
  “所以,老夫以为,如今候选的六人当中,唯有指挥佥事孙勇,曾在瓦剌之战和沙窝之战当中屡立战功,自然最为合适。”
  说着,俞阁老瞟了一眼眉头紧皱的朱鉴,淡淡的道。
  “至于其他的孟俊,吴良,于广之流,自幼长在京中,虽然也有过操练,但是并未真正上过战场,见过血腥,如何能够承担南宫护卫的重责大任?”
  这番理由可算得上过硬,因此,在俞士悦说完之后,其他的几个阁臣,也开始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。
  唯有朱鉴,脸色颇不好看。
  不因为别的,恰恰是因为,这个孙勇他认识!
  <div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;">
  <script>read_xia();</script>